• 观看记录
    • 关注公众号观影不迷路

    资讯 让黑人拍白人故事,更像是羞辱了
    首页 资讯 让黑人拍白人故事,更像是羞辱了

    让黑人拍白人故事,更像是羞辱了

    最近,黑人女主版舞台剧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在伦敦开演。

    全球网友纷纷吐槽:莎士比亚的棺材板终于要掀了。

    看着当红小鲜肉“荷兰弟”(Tom Holland)演罗密欧,黑人女演员弗朗西斯卡(Francesca Amewudah-Rivers)演朱丽叶:


    大家直呼画风别扭,瞬间理解两大家族为啥坚决反对这门亲事。



    网友看到女主身材壮实,眉宇间透着英气,建议编剧直接拍部魔幻史诗,片名就叫《罗密欧与忽必烈》。

    想来让他俩谈恋爱更政治正确。


    还有人建议他们直接拍个《蜘蛛侠力战铁血女》。

    主题:英雄无归。


    如果非要拍莎翁经典,就搞个性转,让荷兰弟演朱丽叶,弗朗西斯卡演罗密欧。

    这样会让人物场景看着更顺眼,“流动的性别”还能让剧作更有格局。


    一圈看下来,多数人都觉得弗朗西斯卡演不了莎翁笔下的绝代佳人朱丽叶。

    这无关她的肤色、背景、演技、唱功。

    只因正常人很难把她的形象和原著中的赞美诗联系起来:

    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,

    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;

    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!

    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,

    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。

    弗朗西斯卡当然有她自己的美和适合的角色领域。

    可你非让她演“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”,就像找卡戴珊来演武则天一样尴尬。

    这不是西方名著第一次“黑化”。

    前几年,我们就见过拉丁裔女星出演肤白如雪的白雪公主


    非裔演小美人鱼


    黑人“大码女孩”演《美女与野兽》里的美女。


    灰姑娘的神仙教母不仅变黑了,还长出了络腮胡。


    翻拍童话故事这么搞也就罢了,毕竟安徒生和格林都没说过,公主不能是黑人。

    可历史剧找黑人演英国王后安妮·博林


    纪录片找黑人演埃及艳后


    就很抽象了。

    要知道历史上的埃及艳后并不是非洲土著,而是马其顿人的后裔,妥妥的欧洲白种人后代。

    女王本尊未必像伊丽莎白·泰勒那么白那么美,可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能证明她是黑人。


    难怪看了这版埃及艳后,埃及人气愤地大骂网飞搞历史虚无主义,还找了律师准备起诉片方。

    在他们看来,这纪录片完全篡改了历史,是在传播“埃及文明起源于黑人文明”的错误观点。


    网友有唾骂的权力,剧组也有自己的坚持。

    你问他为啥找那些演员演童话公主?

    他会说,这叫打破刻板印象,追求多元审美,凭啥只有细高白幼秀的人才能当公主?

    你问他英国王后为啥“黑化”?

    他会教育你,“观众应该从角色中寻找更深层次的东西”,用黑人演员更能彰显安妮·博林当时是王室中的弱势群体,更能讽喻她遭遇的苦难。


    (然而肤浅的我还是更喜欢看“小玫瑰”的版本。)

    和剧组辩经的时候,观众还会用另一个问题把文化人们怼得哑口无言:

    “既然所有族裔是平等的,为什么不找白人演马丁路德金?

    既然黑人拥有饰演一切的权力,为啥不让他们演人猿泰山?”


    好像还挺有道理的。

    小心翼翼地维持“正确”,恰恰说明偏见无处不在。

    对比上述这些魔幻选角,我只觉得《少年包青天》找黑人演焦尸的做法反而显得很真诚。


    每次看到黑人演白人写的名著,海外平台都会撕成一片。

    演员遭遇网暴是常态。

    “白左”和种族主义者互喷也是基操。

    所有人看似都在为黑人的权益吵架,但好像也没人真正关心他们的历史和现实。



    (还有很多更过分的言论这里就不展示了)

    很明显,找黑人演白人的故事非但没缓解种族矛盾,反而加深了社会撕裂。

    你想倡导多元文化,展现种族包容,这没问题。

    少数族裔里并不缺美人和优秀演员,大可以找合适的人来演合适的角色。

    为黑人演员找到他们适合的领域,这才是尊重艺术、尊重演员的做法。


    真人版《阿拉丁》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。

    当年迪士尼拍这部影片的时候,选了英印混血的娜奥米·斯科特(Naomi Scott)来演茉莉公主。

    她和动画片形象非常契合:


    观众也觉得这选角很不错,属于童年回忆“神还原”。


    大家并不排斥肤色深沉的公主。

    但真的很讨厌剧组顶着“政治正确”的buff强行给大众塞烂片,还高高在上地指责大众肤浅狭隘、不懂艺术。


    我一直觉得,西方各阶层对于什么是美、什么是丑是有共识的。

    去年曝光的萝莉岛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。


    你看,那座岛上的女孩子长得都很符合大众审美:




    既然萝莉岛上没有“政治正确”,也没有激进的审美多元化,为啥非要强迫普罗大众无条件地接受这套虚伪的价值观呢?

    这么做未免太不讲武德了。

    真想实现包容多元,完全可以立足少数族裔的文化写几部新作品,然后再请黑人演员来演绎。

    从过去到现在,黑人这个族群根本不缺故事。

    想让他们当童话里的主角,大可以去非洲的神话传说里找素材,干嘛非要翻安徒生童话的老黄历?

    你可以编个剧本谈谈失落的诺克文化。


    还可以写写聪明的非洲部族如何发展农业文明,如何跳过青铜时代独自发明了冶铁术。

    你甚至可以在非洲的雕刻艺术里找到二次创作空间。

    哪怕对着文物依葫芦画瓢,都够画好几本动画片了。



    至于现实主义的素材就更多了。

    想吹捧黑人奋斗史,可以效法《光辉岁月》、《当幸福来敲门》讲些黑人的励志故事。


    想渲染种族和解,就拍个《绿皮书》式的故事。


    想进行社会批判,既有《根》、《为所应为》、《隐藏人物》珠玉在前,又有层出不穷的现实素材支持创作。


    只要认真挖掘,总能找到讲好黑人故事的支点。

    无论怎么样,都比直接把黑人塞进白人的文学作品、历史叙事来得恰当。

    30年代,米高梅拍《大地》的时候不想用华人演员,于是退而求其次用了两位白人演员来演中国农民。

    那两个白人的整体长相神态和中国人相比,勉强算形似神似,所以影片效果还过得去。


    反观眼下的欧美导演们,找了一帮和白人既不神似又不形似的黑人去演白人,只能说是敷衍式创作,单纯地白嫖黑人罢了。

    与其说他们在搞艺术,不如说他们在投机取巧,拿着“黑白平权”当幌子,用最短的时间拍个带黑人元素的剧割韭菜。

    后台回复“投胎模拟器”

    我把投胎模拟器的地址

    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    上一篇
    上影节片单陆续发布中 展映神偷奶爸及小黄人系列
    下一篇
    《酱园弄》闪耀戛纳 陈可辛章子怡分享拍摄幕后

    评论

    共 0 条评论